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1956年成立的物探系,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是东华理工大学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地球物理勘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唯一基地。
学院下设应用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和防灾减灾系4个教学系;拥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防震减灾与工程地质灾害探测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南昌市地质灾害智能感知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地球物理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和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工程)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物理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和智能地球探测5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9人;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美国劳雷工业公司总裁方励、中核集团董事会秘书潘建明等近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在资源和能源勘查、工程质量无损检测、自然灾害监测、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工业检测等行业就业。
学科专业:
学院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三个办学层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为江西省重点学科。
博士: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勘查地球物理方向,学术型博士);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学术型博士);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专业型博士)
硕士: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方向)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方向)、电子信息(仪器与仪表工程方向)2个专业硕士授权点
本科: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和江西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国家和江西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江西省特色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2017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地球物理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教育部特设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新工科专业);智能地球探测专业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9人
·“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人
·青年井冈学者2人
·长聘外籍教授1人
·“赣鄱英才555工程”高端人才5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
·江西省首批金牌研究生导师1人
·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5人
·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
·江西省“井冈之星”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1人
·江西省杰出青年1人
·刘光鼎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
教学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创新团队;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研究创新团队;
·江西省名师工作室:邓居智名师工作室
·江西省教学团队:地球物理学;
·江西省省级创新团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地球物理勘查课程群教学团队。
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与兄弟学院共有“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教育部校外实训基地,江西省防震减灾与工程地质灾害探测工程研究中心、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平台,并与40余家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基地。
科学研究:
学院承担了国家“973”、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国家核能开发等科研项目。近5年科研经费1亿余元,在Geophysics、JGR、地球物理学报等高质量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在铀资源勘查与定量评价、工程地质灾害精细探测、三维地质填图、放射性地球物理、地学仪器研发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学术交流:
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承办了第十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全国矿田构造与深部预测学术研讨会、全国放射性勘查计量与测量学术研讨会等会议,每年均选派一批本科生出国交换、研究生和老师出国访学。
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坚持“求真求实、开拓创新”育人理念,厚植“核军工”特色文化,以学科竞赛为依托,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0余项,省部级奖项100余项。
(以上数据截至2025年1月)
版权所有: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 © 2020
地址:南昌市经开区广兰大道418号 邮编:330013 传真/电话:0791-8389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