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1956年成立的物探系,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是学校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品牌学院,也是我国核地球物理勘探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唯一基地。

一、学科专业

学院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三个办学层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江西省一流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为江西省重点学科。

博士专业

·学术博士授权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勘查地球物理方向)地球物理学

·专业博士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

硕士专业

·学术硕士授权点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方向)

·专业硕士授权点资源与环境(地质工程方向)、电子信息(仪器与仪表工程方向)

本科专业

·勘查技术与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地球物理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测控技术与仪器省一流专业)

·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

·智能地球探测专业(新工科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地球物理学江西省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二、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68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49人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人

·省部级人才20

三、教学科研团队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核能安全与辐射监测技术及仪器创新团队、铀资源勘查与开发教师团队

·自然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研究创新团队、铀多金属富集成矿机理与深部探测研究创新团队

·江西省名师工作室:邓居智名师工作室

·江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2个:地球物理勘查课程群教学团队、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学团队

四、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建有“铀资源探采与核遥感”全国重点实验室、“核资源与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放射性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教育部校外实训基地、“地球物理勘探江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西省防震减灾与工程地质灾害探测工程研究中心、放射性地质与勘探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中国地震局野外科学考察站等教学科研平台、南昌市地质灾害智能感知技术与仪器重点实验室,并与40余家企业共建产学研用基地

五、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学院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基础科研、国家核能开发等科研项目。近5年科研经费1亿余元,在Geophysics、JGR、地球物理学报等高质量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在铀资源勘查与定量评价、工程地质灾害精细探测、三维地质填图、放射性地球物理、地学仪器研发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励20余项。

学院注重对外学术交流,承办了第十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研讨会、全国矿田构造与深部预测学术研讨会、全国放射性勘查计量与测量学术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首届全国矿产勘查大会、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等会议;同时邀请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来院开展学术交流;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出国(境)交换(交流)学习,选派优秀老师出国(境)访学。

六、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秉承“求真求实、开拓创新”育人理念,厚植“核军工”特色校园文化,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培养应用创新人才。近年来,学院建成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8门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系列赛事、数学建模、蓝桥杯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大赛、江西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创新杯”全国大学生地球物理知识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20余项,省级奖项260余项。

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美国劳雷工业公司总裁方励、中核集团董事会秘书潘建明等近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在资源和能源勘查、工程质量无损检测、自然灾害监测、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工业检测等行业就业。

(以上数据截至2025年4月


东华理工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 © 2020 

地址:南昌市经开区广兰大道418号  邮编:330013 传真/电话:0791-83897743